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记第四届“两岸暨香港、澳门语文教学圆桌论坛”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6-25浏览次数:1941

201251011日,第四届“两岸暨香港、澳门语文教学圆桌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和青浦高级中学顺利召开。
“两岸暨香港、澳门语文教学圆桌论坛”已经在香港、台湾和广东成功举办三届,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的连续性年会,主题是“散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论坛邀请语言学、文学、语文教育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谋求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改善。此次论坛由伟德国际BETVlCTOR、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和《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举办。
510,论坛第一阶段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致开幕辞。孙绍振、梁敏儿、白云开、郑振伟、郑明娳、王基伦、许长谟、王达敏、刘大为、陈剑晖、范培松、张修龄、陈国安、倪文尖、倪文锦、魏本亚、吴忠豪、詹丹、王荣生、张秋玲、李海林、朱芒芒、孟素琴、步根海、谭轶斌、薛峰、孙宗良等数十位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和大陆地区高校的散文研究专家学者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专家,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济济一堂,探讨了以下问题:
1.关于“优秀散文的特质问题”。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将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是很草率的。他梳理了中国散文写作从审美到亚审丑、到审智的发展过程,指出周作人的“美文”概念虽然在五四时期曾大大解放了中国散文的创造力,但也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由于脱离智性叙事导致审美抒情走向极端和滥情。在这样的文体危机中,有些散文作家的探索走向审美的反面,即幽默的亚审丑,比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贾平凹的《说话》。但不管抒情的审美还是幽默的亚审丑,都还是讲究情感价值的。一些把思想、文化深度看得特别重要的散文作家,在抒情和幽默的逻辑之外寻求反抒情、反幽默的天地,这便是既不抒情美化,也不幽默丑化,而是从感觉直接通向智慧的审智散文,比如南帆、周国平。苏州大学范培松教授和台湾成功大学许长谟教授认为,散文没有文体特征,无法定义。但散文首先必须是文学的,必须是艺术品,其次必须是自我的,散文和作家的心情相联接。华南师范大学陈剑晖教授对传统的记叙、抒情、议论散文三分法进行了批判,并尝试将中国现代散文划分为主情散文、闲聊散文、智性散文、纪实散文和说明文等五类。苏州大学陈国安副教授认为,散文分类必须警惕目前流行的人文视角的分类角度,对散文的分类需注意区别文学研究的标准和教学的标准。
2.关于现当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解读方式差异问题。台湾师范大学王基伦教授认为,古代散文的用词和现代散文的用词不同,教学文言文需特别注意首先要解释词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王达敏介绍了乾嘉学派和桐城派解读古典散文的步骤,对中小学散文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散文解读的“人我之分”问题。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散文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区别很大,又不能截然分开。阅读散文时,一个老练的解读者能够在理解和感受之间随意进出。对文本课堂教学而言,语言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从哪里可以迅速进入文本感受层面呢?仅仅分析修辞格是没有意义的,而一定要研究辞格背后的原理。
4.关于中小学散文教学问题。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散文研究专家郑明娳提出:首先,中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教授语文知识及运用外,应该着重训练学生“读”、“写”、“说”的能力。读,包括速读,迅速撷取数据的能力。写,包括快速打字,像英文训练速打一样,把自己所想的、别人所说的可以迅速记录下来。说,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之外,也是学生孩子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其次,选择教材很重要,教材里即便很差的文本也会被教师当做完美的文章来讲授,会误导学生对文学美的认知。再次,教材要针对各年龄层学生作不同的选择。最后,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品质”教学。除了教材选择要注意,教师上课时也要尽量照顾到这个层面。范培松教授认为,散文的解读必须考虑有没有教学操作性,所以解读散文须把握“情脉”,找到散文中感情的核心段落。许长谟教授认为,教学时必须注意文本是否有独创性、文学性,必须注意到渗透在散文中的作家自我。
511,论坛进入第二阶段,特邀两岸暨香港、澳门专家学者赴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向中小学教师作主题报告会。青浦区教育局局长印国荣和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姜虹简短而有力的发言致辞之后,大会主题报告正式开始。
郑明娳教授重点分析了琦君的《髻》和陆蠡的《红豆》,向与会教师们示范如何解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在解读中再次强调说明,散文中有作家的内心,有作家无限的潜意识,但是要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一篇散文可以挖掘的深度,要在教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人生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孙绍振教授对郑教授的发言作重要补充说,分析散文,最重要的是分析出文中情感的变化,这变化就是“意脉”。
王达敏研究员以分析文言散文《登泰山记》为例,分析了姚鼐的“神妙说”。“神妙说”是姚鼐古文理论的核心。此论推尊一种不可言说的与天道合一的超越、神秘艺境。这种艺境风韵疏淡,冲淡、含蓄,蕴含着节奏和雄远,主要是天地间阴柔之道的显现。姚鼐视此境为古文艺术的极致,并以此作为评判古文高下的标准,也以此作为自己创作所追求的鹄的。“神妙说”是中国古文史上崭新之论,对于推动传统古文朝艺术化方向演进甚具意义。王基伦教授接着发言,认为解读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注意文言文文体规范。即便分析现代散文,我们有时也会用到诸如知人论世等文言文的解读方式。
陈剑晖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解读散文文本的两个方法”,以“新批评”的“细读法”和阿尔都塞的“精神分析法”作为理论资源,从散文的语境、语调、语感等方面解释了散文文本的整体感知,以龙应台《目送》、朱自清《背影》和林非《离别》为例,示范了散文文本的比较解读。
511下午,会议安排了初高中各三节教学研讨课,分别是新生代语文教师郭初阳执教的《天鹅与蟋蟀》、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魏新磊执教的《滕王阁序》、上海市青浦区华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孙建国执教的《端午的鸭蛋》、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军晶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卢雷老师执教的《天窗》、上海市青浦区清华小学孙俐老师执教的《红樱桃》。课后,苏州大学范培松、张修龄,台湾师范大学许长谟、上海市教研员步根海、江苏省教研员朱芒芒、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和上海市教研室孙宗良分别进行了评议。
第四届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两岸暨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们握手道别,期待明年再相聚,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小学散文阅读与教学设计的改善继续向前推进。其情切切,其意融融。只待海上生明月,再度天涯共此时。(徐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