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名称 | 基础心理学 |
学科、专业简介 (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基础心理学硕士点是伟德国际BETVlCTOR2006年新增的硕士点,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该学科现已形成中国心理学史、自我认知、认知加工、社会认知等四个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围绕这些研究方向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该专业开设了当代基础心理学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Ⅰ:文献阅读、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II:高级心理统计与相关软件的应用、高级心理学仪器与研究设计(ERP与眼动仪等)、心理学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心理学理论思维训练、自我认知研究专题、认知心理学专题研究、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专题、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专题等必修课程。基础心理学学科(专业)具有培养研究生的良好的师资条件和科研条件。现已形成了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潜力较大的学术队伍。导师4人,均为教授,其中社会认知方向的教师是博士生导师。另有1名副教授和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的学术骨干队伍。同时,该专业依托教育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办学条件优良,既有良好的实验室设备,也有能够基本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图书资料。该专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待遇按国家及校、院有关规定执行。毕业研究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主要培养科研型专门人才。 中国心理学史方向是我校基础心理学科传统的研究方向。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心理学研究,以期为心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合理的出发点;二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通过对对中国心理学思想和发展轨迹之发掘与整理,澄清心理学的发展脉络,辩明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使现实心理学建设能合理地吸收心理学的历史遗产。导师是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燕国材教授。 自我认知方向主要利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开展自我知觉、自我态度等方面的高水平研究。导师是高湘萍教授(博士)。现为伟德国际BETVlCTOR教授、副院长,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曾获2001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代表性学术成果主要有:《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著作);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衰退和反应竞争模型,心理科学,2006 年第2期;品德语词的内隐记忆发展研究初探,心理科学,2002 年第5期;PDP再认型实验程序与刺激来源的可鉴别性研究,心理学报,2000年第4期等。目前正在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一般项目“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研究”。 认知加工方向旨在探索思维和言语的关系以及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基础等认知过程。导师是袁军教授。现为心理学系副主任,心理学本科专业负责人。 社会认知方向是我校基础心理学今后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社会知觉与社会印象、社会态度、群体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依托我校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高水平研究。导师是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申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沛博士。其主要代表性成果包括: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心理学报,2007,39(6);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方式,心理学报,2005,37(6);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范畴还是样例?—来自ERP的证据,心理科学,2008,31(2);音乐知觉的神经基础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7,30(6);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内隐效应 论文,2007,30(3);大学生日常消费决策中认知信息与情绪信息的交互作用 论文,2006,29(3);脑功能定位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启示,心理科学,2005,28(1);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专著)等,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ERP:刻板印象的认知神经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社会认知的脑功能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高校教师工作胜任力模型建构及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