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明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3-06浏览次数:7766

   
高耀明
出生年月
1958.8
职务职称
教授
所属单位
伟德国际BETVlCTOR教育管理系
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021-64321005         电子邮箱:ymgao@shnu.edu.cn
个人简介
学术简历
1982年杭州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5年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基本理论专业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伟德国际BETVlCTOR教育管理系主任,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学科负责人。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承担主要课程:《外国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公共管理伦理》。
主要论文与研究报告
《欧盟格龙维计划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11(10)(第2作者,与薛杨合作)。
《哈佛捐赠的数量与科南特的名言——兼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11(2)。
象牙塔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时评),《教育发展研究》,20115)。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979~2008——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高等教育专题”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10(3);《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0(10)(第1作者,与范围合作)。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1979~2008》,《高等教育研究》,2010(2)(第2作者,与范围合作)。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与提高——第四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综述》,《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The Impac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Work on Teaching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Investigative Study.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9.Vol.42.No.2.
高校女教师生存状态分析——以上海市高校为例》,(第1作者,与黄思平、夏君合作)《高等教育研究》,2008(8)。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刘少雪教授<中国大学教育史>有感》,《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第1作者,与张光辉合作),《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
《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第1作者,与张萍,陈慧,兰丽丽,张光辉合作),《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农村社区学院的社会职能和内部制度创新》,《复旦教育论坛》,2006(4)。
《1949-2004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分析》,载高等教育研究丛书88卷(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2006年10月。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变革趋势:走向多元化》,(第2作者,与张民选合作)《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季刊中文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2006年。
《中日高等教育的新时代——第二次中日高等教育论坛侧记》(第2作者,与黄福涛合作),《高等教育研究》,2006(3)。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中的文史瑕疵指正》,《复旦教育论坛》,2005(5)。
《美国私立大学管理体制考察》(执笔),《教育发展研究》(B),2005(5)。
《学校管理者权威形成的“显性模式”与“隐性模式”》(第1作者,与魏志春合作),《高等教育研究》,2005(5);另载:《高等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5(9)。
《回归传统还是走向未来——对我国女子学院复兴的初步分析》(第1作者,与张民选合作),《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征及其设计原则》(第2作者,与陶李刚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8)。
《高校教师评价模式:问题及其修正方向》(第2作者,与陆建明合作),《复旦教育论坛》,2004(4)。
《新世纪中国和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与问题——2003年度中日高等教育论坛综述》(第1作者,与胡国勇合作),《高等教育研究》,2004(3)。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中的方法论困惑》,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考察》,载潘懋元主编,邬大光、张亚群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42-59页。
《论农村现代化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集美大学学报》,2002(3)。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综述》(第1作者,与吴玫合作),《高等教育研究》,2002(5)。
《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第1作者,与魏志春合作),《高等教育研究》,2001(6);另载:(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教育学》,2002(3);(2)冯大鸣,吴志宏主编:《教育管理学教学参考读本(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高等教育研究>百期精粹》,2001年12月。
《论农村自学考试的制度创新》,《教育研究》,2001(4)。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对浙江省嘉兴市的个案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0(3)。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依据》,《教育参考》,2000(4)。
《台湾师范教育改革管窥》,《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对农村教育概念的质疑与再思考》,《教育参考》,1999(5)。
《21世纪大学教育观念:对立与平衡》,《高等教育研究》,1999(3)。
《农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与人才通向农村》,《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命题的分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3)。
《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角度论乡村教育运动》,《江苏高教》,1999(1)。
《关于嘉兴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向农村的调查》,《高教自学考试》,1998(10)。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
《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探讨》(第1作者,与王丽娜合作),《上海高教研究》,1997(2);另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文摘周报》,1997- 7-5 。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四个基本问题述论》,《江苏高教》,1997(2)。
《美国高等教育基本观念演变纵论》,《上海高教研究》,1996(4);《高等教育》(人大学复印资料),1996(10)。
《潘懋元先生对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贡献》,《高教探索》,1996(4)。另载王伟廉,杨广云主编:《潘懋元与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教育学校职能探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4)。
《普通教育经费体制改革研究》,《浙江教育科学》,1995(1)。
专著与译著
专著: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第2作者,与魏志春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第2作者,与张光辉合作),学林出版社,2009。
《教师行动研究策略》(第1作者,与李萍合作),学林出版社,2008。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译著: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主持科研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79~2008——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高等教育专题”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课题(2009年12月)。
《上海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专项委托课题(2008年)。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06年)。
《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上海市教委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本科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2001年度项目。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2011)
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
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
200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1997年度厦门大学彬声高等教育研究奖
1997年度厦门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二等奖